太和縣舊縣鎮(zhèn)位于縣城以北約6公里處,南臨沙潁河。據文獻記載,北宋宣和年間(1119年至1125年),萬壽縣的縣治由百尺鎮(zhèn)(今原墻鎮(zhèn))遷到沙潁河北岸(今舊縣鎮(zhèn)),并更名為泰和縣。元代大德八年(1304年),重建泰和縣,縣治遷至現址,老縣城遂稱舊縣。 古代,舊縣一直商貿繁榮,晉、陜、魯、豫等10多個省的商賈云集于此,并建有山西會館等。由此,舊縣也產生了很多名吃,比如舊縣麻糖、麻糊、板面等。其中,太和板面已走出太和、走向全國。 盛夏時節(jié),記者來到舊縣探訪這座古鎮(zhèn)的前世今生。 溯源:曾是縣城所在地 從阜城駕車出發(fā),沿105國道一路向北,約一個小時車程便到了太和縣舊縣鎮(zhèn)。 在太和縣所有鄉(xiāng)鎮(zhèn)中,“舊縣”這個名字頗為獨特。這里曾經是太和縣城所在地,最早可追溯到宋代。 據清代《宋會要輯稿》記載,北宋宣和三年(1121年;民國《太和縣志》則記載為宣和元年,即1119年),位于如今太和縣境內的萬壽縣更名為泰和縣,縣治由百尺鎮(zhèn)(今原墻鎮(zhèn))移至沙潁河北岸(今舊縣鎮(zhèn))。元代至元二年(1265年),泰和縣“兩經水患,縣治遂廢,因省其縣入潁州”。元代大德八年(1304年),重建泰和縣,縣治遷至現址,老縣城遂稱舊縣。明代洪武初年,縣名由“泰和”改為“太和”。 明代嘉靖《潁州志》記載,“舊縣鎮(zhèn),(太和縣城)北一十里……有舊縣鋪”。清代乾隆《潁州志》記載,舊縣鎮(zhèn),有舊縣鋪、舊縣渡。民國《太和縣志》記載,舊縣鎮(zhèn)改為舊縣集,有舊縣集堡。新中國成立后,舊縣之名一直沿用至今。 古代,舊縣一直商貿繁榮,陜西、山西、山東、河南等10多個省份的商賈常年云集于此。對于舊縣昔日的繁華,明代萬歷《太和縣志》記載,“南北商賈,舟車輳集之都。本土之人少,徽州、山陜之人多。太和之第一鎮(zhèn)市也?!鼻宕 稘}州志》也記載,“舊縣鎮(zhèn)本土人少,徽、川、山、陜之人多,太和第一市鎮(zhèn)也”。當時,山西人還在此建了山西會館。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安家落戶,發(fā)展事業(yè),繁衍子孫。 舊縣鎮(zhèn)的順河街是一條依沙潁河而建、東西走向的老街,當地人稱之為“北大街”。太和縣檔案館工作人員陳文林告訴記者:“便利的水運交通自古就是建城的基礎。古代,順河街靠近碼頭,水運發(fā)達,百業(yè)興旺。正是因為有水運便利,宋代這里建立了泰和縣城,并一直是‘太和第一市鎮(zhèn)也’?!?/div> 如今,隨著時代發(fā)展,舊縣鎮(zhèn)城區(qū)不斷外擴,順河街變成了“老街”,路兩邊多是一些老房子。其中,在順河街東端,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舊縣鎮(zhèn)糧站,仍作為國家糧食儲備庫在使用。 記者一行從順河街向西穿過一片老居民區(qū),不一會兒便到了沙潁河堤壩。陳文林介紹,這里就是古代沙潁河舊縣碼頭所在地。上世紀60年代后,這里還是一個渡口,水運繁忙,人來人往,生意興隆。2017年,附近修建了一座沙潁河大橋,渡口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。 如今,這里河水碧波蕩漾,兩側植被茂密,其中有不少櫻桃樹,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所。 美食:風味獨特真對味 說到舊縣,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便是舊縣麻糖、麻糊等名吃,太和板面更是一絕。 位于順河街南側、與順河街平行的萬壽路,是一條繁華的商業(yè)街。在萬壽路東頭,馬超麻糖等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商鋪依次排開?!拔覀冞@條街上,做、賣麻糖的商家有多家。麻糖主要是在冬季食用,因此,每年春節(jié)前后是麻糖的銷售旺季,顧客絡繹不絕,不少還是外地客人?!瘪R超麻糖店主馬超說。 據史書記載,舊縣麻糖始于明朝,主料為優(yōu)質大麥、大米。大麥和大米要先經過清洗、催芽,再次清洗、粉碎,之后入鍋蒸煮,掌握好時間,方能釋放最美味的糖汁,再經過熬、炒、拉等十幾道工藝流程,就成為了一根根外酥中空、香甜可口的麻糖胚子,最后外表佐以芝麻,香、甜、酥、脆兼具,成為一道風味獨特的美食。 記者繼續(xù)向街里面走去,依次看到有姚振麻糊、劉哲板面等店鋪,都是舊縣傳統(tǒng)美味。 其中,姚振麻糊的招牌在路邊豎了幾十年,是當地人信得過的老味道?!懊刻煲淮笤鐮I業(yè),賣到中午11點收攤,下午5點再繼續(xù)賣?!币φ裾f,他家的麻糊分為咸、淡兩種,可滿足不同居民的口味。淡麻糊顏色濃白,主原料是米和豆子,經過打磨、大火烹制、小火慢熬,出鍋后撒上軟糯的黃豆和研碎的芝麻,口感綿軟溫潤、香氣四溢。咸麻糊則是先往水里放上十幾味調料,熬制出濃湯,加入花生米、豆腐皮絲、面筋等食材,不同食材在熬制過程中彼此交融,美味鮮香。 中午時分,位于萬壽路中段的劉哲板面館熱鬧起來。對舊縣當地人來說,中午來碗現“摔”的板面,才最對味。店內,吃客們邊聊天邊等待,后廚摔打面的聲音不絕于耳。一碗碗板面陸續(xù)端出來,大瓷碗中,綠的青菜、白的板面、褐色的羊肉、紅的湯汁、金黃色的豆腐泡,再加一枚香味十足的鹵蛋……真讓人垂涎欲滴。 “我做板面有十幾年了,主打一個地道。”店主劉哲介紹,小小的一碗板面,有諸多講究。其中,湯料堪稱太和板面的靈魂,由良姜、孜然、小茴香、八角、肉桂、丁香、肉蔻、白芷、紫草等加羊油熬制而成,可以起到去腥、除膻、健胃等作用。當然,面粉也要好,羊肉、青菜等主要食材必須新鮮。 近年來,劉哲還開發(fā)出了太和板面湯料包。對于消費者來說,買上一袋地道的湯料包,在家或在外地“復制”太和板面也變得容易了。 探尋:太和板面發(fā)源于大張村 太和板面又稱太和羊肉板面,因制作過程中需在案板上多次摔打而得名,是太和面食的一面旗幟。太和板面的發(fā)源地,就位于舊縣鎮(zhèn)的大張村。 記者一行驅車來到大張村,村頭是一個板面廣場,廣場入口處的“中國板面之鄉(xiāng)”招牌引人注目。 建于2013年的廣場上有序地擺放著馬槽、磨盤、石磙等舊時農具。一大一小兩個銅雕塑,展現了板面制作過程和食客吃板面時心滿意足的樣子。 “平時,我們在板面廣場上舉辦各類文藝演出。”大張村村民丁心勝說。隨后,他又帶記者走進廣場北側的“大張村文化藝術中心”。這里是以展示舊時農具、農村生活用品為主的展館,丁心勝是中心的工作人員。 記者看到,展館里布置有紡車、風箱、耬、煤油燈、太平車等?!斑@些都是我們從周邊農戶那里搜集來的,有的如今已經很難見到?!倍⌒膭僬f,現在生活富裕了,但村民心里都明白,大張村因板面而興,不能忘了農之根本。 當地盛產小麥,面食是當地人的最愛。據介紹,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,當地村民丁文喜和宋建平二人去河北唐山謀生,由于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,便擺攤賣起板面,沒想到頗受當地人歡迎。后來,他們回到村里,帶著一些親戚和鄉(xiāng)親去唐山做板面生意。不久,太和板面就在唐山一帶流傳開來。尤其上世紀80年代以來,以大張村人為代表的太和人相繼北去河北、山東、河南、內蒙古,南到上海、江蘇、浙江等地,做起板面生意,太和板面聲名鵲起。 如今,大張村70%的農戶在全國各地賣板面,太和板面馳名全國。近年來,太和成立板面商會、舉辦太和板面藝術節(jié)等,進一步擴大了太和板面“經濟版圖”。 “現在,太和速食板面以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(qū)銷售為主,尤其受到河北、北京、黑龍江等地消費者青睞?!贝髲埓妩h支部宣傳委員范玲玲介紹,在2023年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上,“太板一號”速食板面獲得銅獎。據太和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(tǒng)計,目前太和縣餐飲服務行業(yè)約有10萬從業(yè)人員,在全國經營大小板面店約5萬家,行業(yè)年收入達百億元。 梁寨:尋找別樣鄉(xiāng)愁 “太和當地有很多古寨,大多建于清末民初。”陳文林說,其中,位于舊縣鎮(zhèn)李梁村的梁寨,基本保留著古寨的格局。 梁寨位于太和縣舊縣鎮(zhèn)東南部,距離308省道約4公里。記者一行驅車前往,下了308省道后,轉向南面的一條鄉(xiāng)村水泥路。路兩旁都是高大的槐樹,有風吹過,嘩嘩作響。繼續(xù)前行不多會兒,梁寨出現在眼前,老寨子依稀可見,護寨河圍繞在寨子周圍,寨子四周則是開闊的耕地。入寨路口有一條不寬的護寨河,旁邊有一棵百年的老桑樹依然挺拔。90多歲的村民韓瑞明在枝繁葉茂的老桑樹下和鄉(xiāng)親們聊天。 韓瑞明告訴記者,梁寨建于清末至民國初年。寨子呈“回”字形,共有內外兩層寨墻,占地約10畝,四周有“回”字形的寨溝,當年是方圓十幾里的百姓躲避匪患的“避難所”。新中國成立前,沿寨溝筑有很高的夯土墻,墻上間隔設有用于瞭望的圓洞,可察看寨外的情況。寨門面南,木門寬大厚重,厚有6寸。新中國成立后,百姓生活安定下來,寨門被拆下來搭建了戲臺。寨子四面環(huán)水,寨溝上僅留一座可以收起、放下的橋進出。與寨門相連的主路,把寨子一分為二,居民分別住在路的東西兩側。 寨子雖四面環(huán)水,但因其地勢較高,寨內房屋并不潮。每逢夏季暴雨,寨外的居民房屋被淹,寨內依然安然無恙?!斑€有點很神奇,無論發(fā)多大的水,水到寨門前一尺外就不再上漲了?!表n瑞明說,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寨溝的水最寬處有五六米,水中長滿蓮藕菱角、蝦肥魚大。 走進寨子里,記者看到這里環(huán)境清幽,樹木眾多,有槐樹、柿樹、桑樹、石榴樹,還有百年老棗樹。如今,很多人家都搬出了這個寨子,仍住在寨子里的人家大約有10戶,基本上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。寨內猶如一片安逸的世外桃源,時常有人前來參觀,尋找一種別樣的鄉(xiāng)愁。 |
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: fynewsnet
全城最新資訊,盡在掌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