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7年從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阜陽漢簡包括多種珍貴古籍,其中就有《倉頡篇》。阜陽漢簡整理組專家研究認為,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是此書亡佚千年后最重要的一次發(fā)現(xiàn),對考察古文字源流、研究秦漢語言文字具有重要意義。 阜陽市博物館展出的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復制品 《倉頡篇》殘簡有540余字 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出土時殘毀嚴重,殘簡上系以3道編繩,兩道編繩之間距離為11.3厘米?,F(xiàn)存最長的一條殘簡尚有18.6厘米,專家估計原長25厘米左右。阜陽漢簡整理組整理出《倉頡篇》殘簡120余片,共計540余字,約有40個較完整的小節(jié)或句子。 我國最早的字書,首先是《史籀篇》,其次才是《倉頡篇》?!稘h書·藝文志》記載,《倉頡篇》文字多取于《史籀篇》,表明《倉頡篇》源于秦代的《史籀篇》。但《史籀篇》亡佚得更早。 秦統(tǒng)一中國后,將李斯所作的《倉頡》、趙高所作的《爰歷》、胡毋敬所作的《博學》作為統(tǒng)一的教科書頒行全國使用。漢興,閭里書師合《倉頡》《爰歷》《博學》三篇,斷六十字為一章,并為《倉頡篇》,共五十五章。從漢平帝到東漢,再到晉代,分別有學者對《倉頡篇》進行增編。至宋金之際,《倉頡篇》已經(jīng)亡佚,人們只能從漢唐著作中引用的只言片語中推測《倉頡篇》的面貌。 20世紀初,英國人斯坦因在敦煌漢代烽燧遺址中發(fā)現(xiàn)一批漢簡,內(nèi)有《倉頡篇》殘簡40余字。之后居延簡、敦煌簡中又多次發(fā)現(xiàn)《倉頡篇》殘文,但這些《倉頡篇》殘簡中保存的字都比較少。簡而言之,阜陽漢簡之前出土的《倉頡篇》因字句少、殘缺過甚、字跡漫漶,而難窺其貌,釋文多有錯誤。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雖然也比較殘破,但保存了540余字,許多仍可成句,對研究《倉頡篇》的價值更大。因此,阜陽漢簡整理組專家認為,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是此書亡佚千年后最重要的一次發(fā)現(xiàn)。 秦漢時期的規(guī)范語言 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殘簡內(nèi)容包括《倉頡》《爰歷》《博學》三篇,四字為句,有韻可循。另外,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中有“飭端脩灋”一句,專家認為,“飭端”即“飭政”,是為避秦始皇名諱而改。這種用字習慣在秦人的文字中屢見不鮮。因此,阜陽漢簡整理組專家推測,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可能是比較接近秦人原作、尚未經(jīng)過漢初閭里書師修改的版本。 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作為字書,記載的內(nèi)容應是秦漢時期的規(guī)范語言,是研究秦漢語音、詞匯、詞義的珍貴資料。 語音方面,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四字為一句,大多兩句一韻,也有少數(shù)三句一韻、一句一韻的例子。每章一韻到底,不入韻的句子有時也會用韻部比較接近的字,以求和諧。 詞匯與詞義方面,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常將同義詞、近義詞或反義詞組織在一起,以便于對詞義進行對比、辨析,如“傲悍驕倨”“兒孺旱陽”等。同義詞、近義詞相對集中地排列在一起,就形成某一類,對后代在字書編纂上分部別居、建立部首很有啟發(fā)。 整理組專家發(fā)現(xiàn),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中使用通假字的現(xiàn)象十分普遍,如用“裾”通“倨”、用“兢”通“境”。整理組專家認為,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作為當時的教科書而流行大量通假字,說明一些字的形體、聲音與意義關系在當時還不是十分確定,不像《說文解字》問世后的那樣規(guī)范。 對后代字書影響深遠 漢代以后,小學發(fā)展起來,中國的字書除《史籀篇》與《倉頡篇》外,還出現(xiàn)了《凡將篇》《急就篇》《元尚篇》等,但只有《急就篇》流傳下來?!稘h書·藝文志》顯示,《急就篇》《元尚篇》“皆《倉頡》中字也”。《急就篇》中許多詞句與《倉頡篇》相似,如“勉力務之必有喜”句就是從《倉頡篇》中套用的。 編纂《說文解字》的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提出部首分類的原則,是中國文字形成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創(chuàng)舉。這一原則的創(chuàng)造與使用,是經(jīng)許多文字學家研究、總結、改進而形成的。專家認為,阜陽漢簡《倉頡篇》在其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。 《說文解字》中一些字序排列仍然與《倉頡篇》相同或相近,如“繼續(xù)”“橋梁”等。從《倉頡篇》到《急就篇》再到《說文解字》,可以清楚看到創(chuàng)建部首這一中國文字學原則的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和成熟過程。 |
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 : fynewsnet
全城最新資訊,盡在掌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