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獻芝向記者講述32封信件的故事 潁上縣新集鎮(zhèn)“鄉(xiāng)村教育博物館”創(chuàng)辦人陳獻芝,最近在爺爺遺物中翻出了不少新“寶貝”——32封爺爺生前收到的學生信件。這些信件寫于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之間,時間跨越多年。近日,陳獻芝將這批珍貴的信件整理后,存放到了館里展出。陳獻芝說:“在教師節(jié)來臨之際,這也算是對爺爺最好的緬懷?!?/div> 寫于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 今年夏天,陳獻芝在爺爺陳國振故居處開辟了一間用于陳列爺爺生平的“鄉(xiāng)村教育博物館”(本報6月21日曾報道過)。已經去世多年的陳國振自1956年起,便在新集鎮(zhèn)初級中學(現新集鎮(zhèn)中心學校前身)任教,扎根鄉(xiāng)村教育半個多世紀。此后,他的兒子、女兒、兒媳、外孫女等都成為鄉(xiāng)村教師,可謂“教師之家”。 為了緬懷爺爺,同時向當地青少年展示爺爺等教師在艱苦年代為鄉(xiāng)村教育奮斗的歷史,陳獻芝將爺爺生前遺物整理出來,在“鄉(xiāng)村教育博物館”陳列展覽,包括從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教材、試卷、作業(yè)本、高考準考證及各種教具等,共計300余件。 不久前,陳獻芝在收拾房間時,又意外發(fā)現了一堆被遺忘的珍貴物品——信件,一共有32封,分別寫于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之間。 “這些都是在我的箱子里發(fā)現的?!标惈I芝告訴記者,小時候他喜歡集郵,把爺爺收到的信件上的郵票全撕下來收藏,而信件則被他放到了箱子里,時間一長就忘了。 字里行間,都是學生對老師的敬仰之情 9月7日,記者在“鄉(xiāng)村教育博物館”看到了這些信件。其中最早的一封寫于1959年8月5日,寫信者名叫沈瑞珍。 “敬愛的陳老師:泰山之重,但輕于師生之情;父母恩情之深,但淺于師生之恩……現在我雖然離開了您,但我們的師生友誼永遠不會改變。您永遠是我最敬愛的老師,我愿永遠受您的教導……” 玻璃展柜里的信件紙張已經泛黃,筆跡也模糊不清,但字里行間,無不顯示出這位學生對陳國振老師的敬仰之情。 由于空間有限,在展柜里僅僅展出了12封信件。每封信都被陳獻芝拓展平整,釘于墻上。這些信件由于年代久遠字跡模糊,甚至部分信件用的還是繁體字,陳獻芝都將內容細心地“翻譯”出來,打印在白紙上,張貼于每封信件的下方。 陳獻芝說,他想通過這種方式,在教師節(jié)這個特殊的日子里,向所有的老師致敬。 |
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: fynewsnet
全城最新資訊,盡在掌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