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提示 城者,所以盛民也?!洞呵锕攘簜鳌氛f:“城,為保民為之也?!北娝苤逢柺且蛔懦?,歷史上曾有“淮海內(nèi)屏,東南樞轄”的美譽。讀城記,讓我們從城市之根——老城墻說起。 “阜陽老城”肇始于秦漢 要想說清楚老城墻的歷史,我們有必要先回顧一下阜陽的歷史沿革。 阜陽,春秋時為歸姓胡國,后滅于楚。秦置汝陰縣,屬陳郡。入漢,改屬汝南郡。魏明帝景初二年,析沛國置汝陰郡,后廢。西晉泰始二年,復置,同廓設汝陰縣?!讹L土記》稱,汝陰“襟帶長淮,控扼陳蔡”。至北魏孝昌四年,改汝陰郡為潁州。唐初又為郡,武德四年改信州,后復潁州,同廓設汝陰縣,屬河南道。李岵《德政碑》稱,“淮海內(nèi)屏,東南樞轄”。北宋治平元年,英宗封子趙頊為潁王,即神宗皇帝之潛龍邸,后升州為順昌府。元代復為潁州,屬汝寧府。明屬南京直隸鳳陽府,又置潁川衛(wèi)于州城,隸河南都指揮使司。清雍正二年升潁州為直隸州,十三年升為潁州府,附廓增設阜陽縣。 今天,我們所說的“阜陽老城”,就是肇始于秦漢的汝陰縣城、明代的潁州州城、清代中期以后阜陽縣附廓的潁州府城。2000多年來,潁州城址沒有變動,作為潁淮流域政治、文化、經(jīng)濟、交通的區(qū)域中心地位始終未變。 朱元璋欽命重建潁州城 阜城現(xiàn)存的老城墻,大部分為明代遺存。洪武初年,朱元璋計劃將首都從南京遷往開封,他親往考察,路過潁州,看到舊游之地因為元末的戰(zhàn)亂導致民生凋敝、城池破敗,即命隨行的指揮僉事李勝留在這里,重建潁州城。 重建的古城四面開門,北為承恩、南為迎薰、西為宜秋、東為宜陽,城墻四角各有敵樓一座,西北凱歌樓、東北向蒙樓、西南克敵樓、東南望霍樓。城中鼓樓矗立,樓上鐫刻“潁川重鎮(zhèn)”四字,城墻上有文昌閣、劉公祠等,號稱“環(huán)城十三樓”。城內(nèi)水系豐富,有“十二連塘”之謂。 為抗戰(zhàn)大局忍痛拆城 1939年,抗戰(zhàn)局勢日益嚴峻,省政府委派廣西獨立第五師副師長賴剛來阜慰問。適值通令全國拆城,地方紳士以阜陽距離交通線甚遠,似非敵人必爭之地,且連年黃水為災,城垣可當?shù)谭罏橛桑埐鹑コ嵌庖苑狭?,保留城基以應日久防范之用。專員郭造勛、縣長王和均贊成此議,不想賴剛堅決不許變通。又請保留文昌閣、白衣樓、劉公祠等城上建筑,也沒有得到準許。這時王和調離,李健文繼任縣長,賴剛與李征募民工二萬余人,環(huán)城動工,阜陽老城就這樣被拆除了。目前,只有西北城墻保留了一段石基,長近百米,這就是今天還能見到的古城墻遺存。 其中,東南角的望霍樓,因地處偏僻,群請保留。望霍樓又名魁星祠,后訛傳為奎星樓。順治《潁州志》稱:“有廬三間,翼以垣,坐濠外巽水?!保尉拍曛匦?。據(jù)1959年《阜陽縣文物古跡普查筆記》記載:“磚筑,三層六角,磚雕斗拱荷瓣,題有‘文光射斗’、‘奎璧聯(lián)輝’。樓高九點九三米,底徑四點六五米?!苯裉?,奎星樓已成為城市地標之一,見證著阜陽的發(fā)展與變遷。 |
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 : fynewsnet
全城最新資訊,盡在掌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