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南縣當?shù)卮迕裨诼愤吜罆袢テさ牧鴹l。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
新華社合肥10月15日電(記者水金辰、劉方強)傍晚時分,夕陽映照著河塘,幾只白鷺在水上啼叫,氤氳的水汽在空中彌漫。每當這時,楊大燕心里都倍感滿足。他和往常一樣來到承包的柳條地里,掐去老枝、剝去老葉,望著它們向上生長。
他說:“這叫希望?!?/font>
這里是安徽省阜南縣郜臺鄉(xiāng),也是淮河蒙洼蓄洪區(qū)的最下游。每逢蓄洪,郜臺是蓄水時間最長、最后退水的地方。而這里正是楊大燕夢開始的地方,也是他度過灰色童年的故鄉(xiāng)。
都說蒙洼是個“水口袋”,淮河一發(fā)大水,這里作為行蓄洪區(qū),開閘蓄水,以減輕淮河干流防洪壓力。國家治淮70年來,這里共在13個年份蓄洪16次?!昂脻q水”成為蒙洼人根深蒂固的記憶。
“小時候一發(fā)大水,家里種的小麥、黃豆一淹,什么都沒了,就得挨餓。”楊大燕回憶說,那時候父母用柳條編出簸箕、籮筐等物件,去外地換回大米,讓一家人挨過青黃不接的日子。
蓄洪時,一片汪洋的蓄洪區(qū)里莊稼已被淹死,人們困居于莊臺之上,常常望著水中恣意生長的柳條發(fā)呆?!熬幙鸫蚝t,養(yǎng)家糊口”是當?shù)厝硕炷茉數(shù)乃渍Z,柳編卻并未作為一項產業(yè)得到發(fā)展。平常年份種糧豐收、蓄洪時絕收等待救濟,幾十年來,蒙洼蓄洪區(qū)的百姓一直在貧困的“沼澤”中難以抽身。
這里,曾經看不到希望。
在20世紀90年代初,新婚不久的楊大燕選擇離開老家到廣州打工。在廣州火車站,他手舉求職廣告牌,寫上“唯一的賣點”——來自阜南,會編柳編。 阜南縣當?shù)卮迕裨诩矣昧鴹l編織籃子。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
站在對外開放窗口的廣州商人了解海外需求。因美觀和環(huán)保,柳編產品在國外很受歡迎。隨后幾年,楊大燕的柳編技能讓他在廣州站穩(wěn)了腳跟。他不僅創(chuàng)立了柳編工藝品貿易公司,還到美國、德國、阿聯(lián)酋等地參加展銷會。
走得再遠,楊大燕也未曾忘記,家鄉(xiāng)的柳條給予了自己新生,而他也一直在琢磨將新生帶給村子里的人。
2016年,楊大燕夫妻倆回到郜臺,在當?shù)亓鬓D了2000多畝土地種植杞柳,并創(chuàng)辦了柳編工藝品公司。從種植到加工、生產、銷售,這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(yè)鏈,并帶動當?shù)?00多人就業(yè)。 阜南縣當?shù)卮迕裨诮o新鮮的柳條去皮。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
如今,阜南縣已發(fā)展成“中國柳編之都”。作為國內最大的柳編出口基地,阜南共有柳木加工企業(yè)近300家,2019年實現(xiàn)產值近90億元,出口額達2.66億美元,產品暢銷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柳編產業(yè)帶動1.5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,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第一產業(yè)。
楊大燕說,這里變得大有希望。 阜南縣當?shù)卮迕裨谡碇谱魍瓿傻牧幃a品。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“深水魚淺水藕、灘涂洼地栽杞柳、鴨鵝水上游、牛羊遍地走”,如今,蒙洼蓄洪區(qū)里唱起了新歌謠?!盎春邮俏覀兊哪赣H河,我們要學會與它和諧相處。因地制宜打造行蓄洪區(qū)適應性農業(yè),帶動勞動力就業(yè)和經濟發(fā)展,這是我們今后長期堅持的發(fā)展方向?!备纺峡h委書記崔黎說。
楊大燕的廠房里,粗細不一的柳條擺放一地,工人們坐在小馬扎上,柳條在手中上下翻飛。他的手機不時地響著,雖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洪災的雙重沖擊,但訂單并沒有減少。安排好公司的工作,楊大燕就要踏上前往廣州的航班,客戶在那里等著他。 |
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: fynewsnet
全城最新資訊,盡在掌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