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6日上午,“考古中國”重大項目“武王墩”重要進展工作會議在淮南市召開,首次發(fā)布武王墩一號墓階段性重磅發(fā)掘成果。武王墩墓地,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鎮(zhèn)徐洼村,北依舜耕山,向南則為開闊的平地,西側為南北向的瓦埠湖,瓦埠湖北端西側為楚都壽春城之所在。武王墩墓發(fā)掘前原貌。武王墩墓地考古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,與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、廈門大學、山東大學和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(lián)合考古隊。國家文物局成立了考古專家組和文物保護多學科研究專家組,全程指導發(fā)掘工作。通過近四年持續(xù)的考古工作,對于武王墩一號墓的營建過程、棺槨結構與喪葬制度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認識。武王墩墓發(fā)掘區(qū)。2020年9月起,一號墓發(fā)掘工作開始。至2023年11月,完成封土和填土發(fā)掘,12月提取了槨室上鋪設的竹蓆。期間,建設了一號墓現(xiàn)場保護大棚和文物庫房、文物保護實驗室、宿舍等必要的配套設施。根據(jù)國家文物局批復的《武王墩一號墓槨室發(fā)掘保護工作方案》,自2024年3月7日開始拆解提取槨蓋板。至3月27日,四層槨蓋板已全部安全提取完成,共計443根,總重約153噸?,F(xiàn)已進入槨室發(fā)掘第二階段,即槨室內部的發(fā)掘清理。武王墩一號墓外圍設有獨立陵園。陵園平面近方形,以周長約5千米的圍壕為界,面積近150萬平方米。陵園內發(fā)現(xiàn)有車馬坑、陪葬墓、祭祀坑等遺跡。車馬坑位于武王墩一號墓西側,南北長約148米,東西寬約14米,是已發(fā)掘探明楚墓車馬坑中最長的一座。一號墓開口。
武王墩一號墓為陵園主墓,位于陵園中心,是一座帶封土的“甲”字形豎穴土坑墓。封土堆整體呈覆斗狀,總面積約1.2萬平方米。封土土質為五花土,整體營建工藝由夯筑和堆筑相結合。發(fā)掘出土有鐵鍤、鐵錛、鐵矛、扇面、竹筐等遺物。墓坑為方形,開口邊長約51米,開口層位距木槨室頂部15米。墓坑以東設有斜坡墓道一條,長約42米。墓坑四壁有逐級內收的臺階共21級,形制規(guī)整。填土層層夯實,夯層厚度15厘米—30厘米,每一夯層表面有密集夯窩。發(fā)掘出土有鐵鍤、鐵夯頭、箭鏃等遺物。墓坑底部邊長約22米,其中央用巨大枋木構筑出呈“亞”字型、九室、多重棺槨結構的木槨室。槨頂部覆蓋竹蓆,之下以枋木與薄板依次交替,形成多層封護。中室在第一層枋木之下使用了一套半肩透榫套接的“井”字型框架結構。蓋板表面發(fā)現(xiàn)大量墨書文字,每塊板上的文字內容不一、數(shù)量不等,大部分字跡通過紅外設備可以清晰辨識。已發(fā)現(xiàn)和采集100多句、近千字。一號墓西室竹蓆揭取前。這些墨書文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。結合文字內容和考古情境判斷,其內容記錄有中槨蓋板放置方位和排序、槨室功能分區(qū)等內容,對研究楚國墓葬營建過程、職官制度、名物稱謂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。蓋板上的墨書文字(北中樂府割(蓋)十二)。
目前,已提取漆木器、青銅器等編號文物超過千件,包含青銅禮器、生活用器、漆木器、樂器、俑等珍貴文物。其中漆木器數(shù)量、種類都是空前的。東1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測口徑超過88厘米,大于已知最大的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(鑄客大鼎)。
武王墩一號墓具有結構清晰、內涵豐富的獨立陵園,包含主墓、陪葬墓及車馬坑、祭祀坑等附屬設施,是了解戰(zhàn)國晚期楚國陵園制度的重要實證資料。武王墩一號墓封土底部直徑超過130米,墓口開口邊長約51米,墓坑底部面積超過400平方米,規(guī)模巨大,是已發(fā)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。封土呈現(xiàn)覆斗狀,填土層層夯實、夯窩密集,有臺階21級,是研究戰(zhàn)國晚期大型墓葬營建工藝的重要標本。槨室頂部竹蓆局部。武王墩一號墓具有極為復雜的多重棺槨結構。墓坑四角為填土,木槨室采用“亞”字型結構,槨內總分室九間,槨頂部覆蓋竹蓆,之下以枋木與薄板依次交替,形成多層封護。是目前國內首次見到的、結構清晰明確的九室楚墓。銅鈁武王墩一號墓規(guī)模巨大、內涵豐富,應是楚國最高等級的喪葬禮制。其年代處在封建國家體系趨于解體、大一統(tǒng)國家即將孕育形成的關鍵時期,為研究周、秦、楚、漢歷史演變和秦漢中央集權大一統(tǒng)國家及文化形成,為研究楚國東遷江淮以后的社會生活面貌和歷史文化圖景,提供了系統(tǒng)性的科學考古資料。木俑首武王墩的考古發(fā)掘,為武王墩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未來的文物保護利用工作,提供了科學支撐。記者:張理想 晉文婧 柏松 徐旻昊 陶妍妍 劉子凌
制圖:甘亮
編輯:馬珺